過去的Blog–源起、發跡史


  被稱為「部落格」
Blog的「網路日誌」,在去年被美國「韋氏大字典」選為最具代表性的英文單字。基本上,Blog這個單字名詞是從WebLog而來。一開始,Weblog這個字眼最早是由 Jorn barger 在西元1997年左右提出來的,這之前,網路世界所謂的Weblog 通常指的是Web LogWeb代表的是「網路」,而Log則指的是「電腦中的紀錄行為」,WebLog就是指在網際網路上的
網頁伺服器上一種硬生生地、充滿技術性記載、無關乎敘事的紀錄檔,忠實的記載著一台伺服器上的眾多封包往來紀錄。

在這樣的紀錄檔中,內容包含來自哪個IP位址的電腦在幾點幾分時,提出什麼的要求或是取得什麼的資料,然後又在幾點幾分的時候,出現了錯誤訊息諸如此類錯綜繁雜,不具可讀性的紀錄。若非是想要分析流量或察看可疑之處的系統管理人員,恐怕實在很難提起性子慢慢讀。事實上,即便是專業的系統管理人員,也得仰賴其他的程式,才能「讀」出這些記錄背後的意義。

1997年,當Jorn barger提出這個新字眼時,Weblog所指的還是一種用網頁(Web)來呈現的個人日誌(log),更精確的說,是一種由週期性發表的文章所構成的網站,這些文章可能具有相近的主題、可能氣同一(小群)人所撰寫,並依序排列在網站上,內容通常充斥著大量的超連結。這並不是多麼新穎的東西,早在全球資訊網方興未艾的1993年,就有人用雙手,一點一滴的維護著自己的首頁、累積著平日的文字點滴。例如是專門開設個人板的BBS,在1997520日蛋捲個人站的誕生,使用的就是由Gene撰寫的PeRsOnal BBS 1.0

1996年之前,不斷有開發者持續釋出網頁格式的WebBBS系統。因此,WebBBS加上個人板,可以說是Blog網誌最早的始祖,也算是Weblog的系統了。此外,1996年的PChome ePaper電子報、1997年智邦電子報及2000年明日報My Paper個人新聞台等,先後掀起了個人電子報的風潮;這些電子報發報平台,撇去郵遞論壇的功能,紮紮實實的就像Weblog平台。其中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在2001年年初人氣鼎盛時,一度有超過一萬五千份Weblog、文章數近十二萬篇、平均每日瀏覽點閱數三十五萬人次的佳績。雖然當時一萬五千多名台長,幾乎都不知道Weblog這個字彙,但由此絕對足以看出Weblog魅力之大。可惜當時明日報團隊經營狀況不佳,個人新聞台的前途一波三折,雖然最後併入PChome旗下而得以存活,卻流失不少使用者。

由於沒有人規定Weblog必需每日一篇,所以有人便稱其為「網頁型態的札記」。網頁札記的作者們發現到,如果他們總是得徒手編修網頁的話,就會沒有時間能夠寫新的東西;當文章的發表頻率越密集時,這個問題就越嚴重。於是就出現會寫程式的人開始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程式要腳本,來處理這些瑣碎的技術細節,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來撰寫或維護文章的內容。

無論是WebBBS上的個人板,或是各種個人新聞台也好,都可以說是這種需求下的產物。不約而同的是,這些系統一開始多以簡單、開放的形式來表現文章內容。網頁形式提供了多媒體的能力,於是Weblog的內容,不再受限於文字了,它也可以是圖片、聲音、影像…等,如此公開透明化的特質,便奠定Weblog主張分享的基礎。隨著這些工具的發展,及網際網路文化與現實世界的日益緊密連接,今日的 Weblog或多或少都具備了下列四種特徵。

1.內容彙整

  無論
Weblog 的內容是圖片、聲音、影像、文字或其他媒體,不管這些東西發表的週期是頻繁或稀疏,它們一定得按照某方法加以彙集整理起來。彙整的方法有很多,大概還可細分三種。彙整的方式雖多,卻沒有任何限制; Weblog
的作者可以隨意選用彙整的方法,甚至採多重彙整,就是同時使用多種不同的彙整方式。事實上,「彙整」的方法與過程,也可反映著作者的價值觀與信念,讀者們能夠從彙整裡所加以揣測的。

a. 分類彙整
  作者可按實際內容來歸類「心情、技藝或旅遊」等,把屬於相同類別的東西放在一起。

b. 按時彙整
  以發表或修改的時間來彙整,根據彙整的頻率不同,還可再細分為把同一天東西放在一
  起的逐日彙整、同一星期裡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逐週彙整、同一個月份裡的東西放在一起
  的逐月彙整、甚至是把同年內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逐年彙整。

c. 單篇彙整
  把每一個東西都單獨整理起來。這表示作者認為每篇文章或每樣東西,都具有同等重要
  的地位、都是獨立而完整的。

2.靜態鏈結

  在日積月累之下,
Weblog的內容越來越多,為了找到特定的一小段內容,便需要一系列的鏈結,分別指到特定彙整檔案裡的特定段落,像這樣的鏈結就稱做靜態鏈結。無論什麼時候,同一個鏈結一定會連到固定的段落。如果更仔細去察看這些靜態鏈結,就會發現前述彙整的依舊存續;妥善規劃過的靜態鏈結本身就會具有相當高的可讀性。Weblog站台網址後面接著足以表現彙整方式與彙整名稱的路徑名及檔名,最後或許再加上一個定位錨。所以細心的讀者光從靜態鏈結上,就可以猜出這個靜態鏈結會連結到哪兒去、是怎麼被 Weblog
所分類彙整起來。

  
靜態鏈結在Weblog的發展,扮演著重要的地位,因為 Weblog間靠著這種鏈結,才得以密集引用、互相連結。又因為靜態鏈結這個會被以固定、不變的樣子公開於網路之上,並且能夠讓其他讀者直接讀取的性質,更暗示著Weblog開放與分享的特質。

3.時間戳印

  當你透過
Weblog系統新增或編輯網誌時,系統往往會在內部資料庫裡把時間記錄下來,目的是為了建立起Weblog內部的先後順序,這種時間上的先後順序是奠定Weblog
內在情境的重要依據,所有新的創作其實都得建立在原有的內容之上。時間戳印不見得要顯示出來,真的會顯示在網頁上、讓讀者們看得到的是第四種特微徵「日期標頭」。

4.日期標頭

  如果說時間戳印提供了
Weblog內部的脈絡,那麼日期標頭就是把 Weblog
與世界接軌的重要憑藉了。讀者們透過日期標頭可以掌握任何一篇文章、圖片、聲音、影像被發表或被編修的時空背景、心情、事件。實際說來,日期標頭不見得要跟時間戳印一致,更不需要跟時間戳印一樣精準到零點幾秒;時間戳印是給程式看的,而日期標頭是給人看的,後者如何呈現完全端看作者的偏好與決定。

隨著Weblog出版工具的發展,在199945月間,Peter Merholz開始把 Weblog分開唸成We Blog,從此Blog搖身一變從名詞成為一個新的動詞,其實這兩種名詞上的轉變是相當重要的,因為Weblog這個名詞原本只涉及的意義僅止於管理人員每日面對網站伺服器上的一種系統紀錄檔,由電腦所自行紀錄所產生的資料。然而經過Jorn BargerPeter Merholz在語言符號學上的轉化,賦予其一種人性化的新意義,因此還發展出許多不同的部落格型態,如攝影部落格、食物部落格、日記部落格等。

根據Meg Hourihan在「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一文裡的說法,Blog這個動詞指的是按照各自的規則來整理資訊。當某個人Blog的時候,並不單純只是生產被人們稱之為「Blog」的一篇篇文章,實際上,他是在實踐個人的信念,以自己所認同且認可的規則,將自己感官所接受到的種種資訊,整理後加以出版,成為其他讀者所能夠閱讀的文本。

因為有Blog的動詞誕生,一些相關的衍生字就開始如雨後春筍冒了出來。我們將參與經營與內容提供的人,有「Blog」行為的人稱BloggerWeblogger,撰寫內容的人亦可稱為Blog writerBlogosphere則是泛指所有Blog及跟其有關的網站之統稱。甚至有人說:「我弄部落格,所以我存在(Nicole Manktelow: I blog, therefore I am)」。

在當我們開始深入Blog的時候,就不能忽略由工具演化所帶來的使用習慣改變。所有的Blog出版工具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要讓所有實做上的技術變得更輕易,讓 Blogger能夠把思緒集中在 Blog 的內容上。從這個觀點出發, Blog 又發展出更進一層的意義: Blog 是一種把「在網路上書寫」回歸到日常生活基本使用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著重於資料的搜集與整理,鼓勵人們記載、內省及分享。

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或許就能更進一步地體會Blog在國內的翻譯由來。Blogger 通常都會閱讀、引用彼此的 Blog ,儼然成為小型的部落;而 Blog 在視覺表現上,又總是一格一格的。另一方面,中文裡的「格」也能夠當動詞用,正所謂「格物致知」也。所以當國內「藝立協」網路社群的Ilya打算把Blog翻譯成中文時,便決定翻譯成「部落格」(也翻成「博客)註一,不但發音相近,而且意思上也極為貼切,同樣的 Blogger 就被翻譯成「部落客」了;當然也有人翻譯我們常聽到的口語––「網路日誌」(網誌)




註一
  博客Blog一辭的中文意思就是我們口語在說的網誌。在中國大陸也有人將Blog本身和Blogger(即網誌作者)音譯為「博客」;而在台灣,則分別音譯成「部落格」及「部落客」。
  然而,也有很多人反對這些音譯名稱,尤其是「博客」。 反對者認為「博客」有太多的精英主義色彩(或其它意涵),並被商業利益所利用,為此他們發起了「我不是博客」的運動。因此,「博客」等音譯名稱,是比較不被大家都接受的中文譯名。另外,在香港亦有人簡單直接的稱之為「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gelzi929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